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走讀新北--新店大坪圳及引水石硿


新店溪與青潭溪匯合成新店溪

新店引水石硿

在新店碧潭畔,有一個開天宮,開天宮下方有條被列為古蹟的(引水石硿),新店文史學會稱(大坪林圳引水石硿),2002年8月台北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經過審議指定(王留公圳引水石硿)為古蹟,是大坪林圳引水石硿?還是王留公圳引水石硿?這一爭議,有待進一步釐清。不管名稱是什麼,這裡有著影響250年大台北農田灌溉用水水源頭的故事。筆者試圖以台北的(都江堰或坎兒井)來觀察。
引水石硿

石硿開鑿的起源歷史(1740-1760)(郭氏與大坪林五庄)

1740年(清乾隆5年),郭錫王留為灌溉台北興雅庄附近農田,於新店青潭溪口引水(斗門口),沿溪邊行,來到現開天宮下方遇堅硬巨石,郭氏為化解困難,娶原住民女為妾及聘原住民為保鏢,花12年而無法開通。1753年,郭氏與大坪林五庄墾戶首蕭妙興訂約,以交換水源方式轉讓(大坪林五庄同意郭氏在獅山邊大潭另建埤圳及圳道通過五庄農地的權利),引水石硿於1760年(乾隆25年)完成貫通,成了大坪圳的水源及引水圳道。但這期間,郭氏也在上游直潭附近(過橋坑)另建引水口與圳道(後稱為頂埤或上埤),青潭溪口(斗門頭)到首汴仍共用(或許曾短期共用此引水石硿)。
新店文史館的圳道史

1767年王留公圳在碧潭竹蛇籠築堰取水-1971年

1765年12月郭氏病逝。1767年(乾隆32年)子郭元芬繼承父業,改在獅山邊大潭(碧潭),設置竹蛇籠築堰堤提升水位,另建置王留公圳引水口及圳道,位置在現碧潭高速公路橋下所見王留公圳引水口遺跡。(1767開通,使用至1971年,改王留公抽水站以抽水機取水,1985全線幹道報廢)
高速公路橋下
王留公圳遺址
                                     
飲水思源碑

水管抽取新店溪水

1971年抽水站

霧裡薛圳、王留公圳、大坪林圳灌溉範圍與名稱組織

史實記載,在新店溪取水灌溉農田的圳道,有王留公圳、大坪圳,而更早有約1740年左右取景美溪水來灌溉名叫霧裡薛圳(景美溪舊名是霧裡薛溪),在木柵埤腹鯉魚山側溪邊築堰取水,經景美、公館灌溉古亭、中正區農田。郭元芬開通王留公圳後,到1829年全部賣給板橋林家(林益川),此時期,霧圳、王留圳、大坪圳並存。
1895年日本依馬關條約接收台灣,1901年將私人埤圳經營改為(公共埤圳),由政府負責管理維護經營,此時稱(公共埤圳王留公圳),1907年日本政府將王留公圳、霧裡薛圳、大坪林圳三圳合併為(公共埤圳王留公圳組合,由台北廳長兼任),並為提高灌溉效益,在景尾將木木見橋改為全台第一座鋼筋水泥橋,並改善取水口為混泥土,沿圳加寬加高,並整併景尾至公館的霧裡薛圳道,(埤腹取水口約在此前後消失),全線水路約225公里,灌溉面積約2500甲,會員有2398人。灌溉時間約250年,養活大台北人無數的先民。
1946年,國民政府改為(台灣省王留公農田水利會。於是,後人分不清王留圳、大坪林圳、霧圳。這也就使新店引水石硿是大坪林圳或王留公圳分不清的主因之一。

新店開天宮的走讀

當年郭氏開鑿石硿時,為祈求盤古帝王保佑,工人們所建廟宇。原只有一坪大小,几經變遷今成為大廟,就位在石硿上方。臨新店溪,對面即是船渡渡口,右前方是和美山,下方即是碧潭,立其上,好一幅美好江水景觀,供(盤古帝王),廟內有石碑,記載建廟過程。
美和山  碧潭-- 大江水景觀

開天宮

盤古帝王 --上方留有貫穿石
                                       
建廟石碑

偉大工程--引水石硿

在新店文史館高老師引導下,下到開天宮下方一窺具267年歷史(1750-2017)的偉大引水工程。首先在下到第3 層時,見到了擋住當年水路的巨石,哇!真是巨大無比。
巨石
再往下到第四層,打開鐵門,這裡便是傳說中的(引水石硿),共計200公尺,引水口已崩塌,出水口再另一頭(首汴頭)。寬約2公尺高約2.5公尺。
石硿壁上留下打石工人留下的開鑿痕跡,並有水流痕跡,還留有開鑿時插火把的孔洞,及上方有一條長形裂痕。
                                       
開鑿痕跡與水流痕跡
插火把的孔洞

上方有一條長形裂痕
依據史料記載,在1760年開通時,石匠為記載開鑿過程,留下一石碑記錄。可惜經時代變遷而遺失。

大坪林圳道與抽水站

上到開天宮,高老師引導學員參觀石硿出口,首汴頭與1950年代因水位變動改抽水站供水遺址。首汴頭是當水勢過大時,打開閘門,誏水流一部份引到新店溪流出,以調節水量。
                                       
石硿出口

首汴頭與1950抽水站

抽水站

抽水口

新店之由來與對面和美山下(石階梯)

有石階梯,取步步高升之意。石階梯對面的新店溪邊,即是早年新店最早市集(新店開張)。附近人要來這新開之店-即稱(新店)。後有洪水為患,1924年日本與在地人共同興建堤防,以防洪水,將住民與新店溪隔離。大坪林圳經一段暗渠,走新店後街,仍有明渠遺址存在。通學橋遺跡,是當年通往新店國小,跨越大坪林圳的橋。
石階梯與石棺材

新店後街明渠遺跡

通學橋


橋墩遺跡

新店 後街有百年老房

新店後街上,仍有一間百年老屋,見證這裡曾發生的故事,不知老屋能保存到何時。紅磚,鵝卵石,拱門,推斷為日治時期老屋。


新店馬偕蓋的教堂與現代教堂

新店後街,還有一寶貝,就是馬偕來新店傳教的教堂。1874馬偕到新店傳教,傳說要租房子,剛好有一戶人家,家中有一關公神像不知如何處置,於是找上馬偕。馬偕輕易解決民眾困扰,於是就將房子租給馬偕傳教,這位高霞嫂人氏也成為馬偕在新店第一位受洗教徒。清法戰後,巡撫劉銘傳資助蓋了漂亮教堂1884年。1974後建此現代教堂。
滬尾偕醫館-新店教會照片
                                   

                                       
現在教會

沿新店國校路與文中路

新店後街走到與新店國校路相接,國校路沿途仍見大坪林圳遺跡,已是一條豪無價值的排水溝,來到路口統一超商邊,仍有遺跡。從此,通過北宜路,大坪林圳流向獅頭山山腳下,流向數百甲的新店平原。






7-11旁,小販後方,仍有遺跡
流向中興路方向

過水橋遺址

在新店新生街13巷附近,見證大坪林圳與王留公圳並存的歷史記錄。下方為王留公圳,上方為大坪林圳的二十張支圳,這裡有人稱呼為過水橋。此後,大坪林圳即隱沒在都市叢林之中。


大坪林圳支圳

結語

一段新店引水石硿的踏查,發現台北之水,大部份來自新店溪。從古代的灌溉水道,到現代的北勢溪、南勢溪的引水工程。新店大坪林圳、景美霧裡薛圳、新店到台北王留公圳,養活台北人200多年,卻不被台北人所記憶,走到新店碧潭,台北人應來遺跡了解過去的引水工程及先民的辛苦血汗。

參考:
何文賢老師-偉大水利工程-王留公圳
新店文史館-大坪林圳與王留公圳的故事
夏聖編者-王留公圳引水石硿與大坪林圳引水石硿歷史研究資源手冊
































1 則留言:

  1. 業戶林益川.為竹塹林家.非板橋林家.上網檢索即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