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走讀新北--台北王留公圳新店段


    一條水圳的開發,養活大台北的子民,從蠻荒走向農耕。一群拓荒者,蓽路藍縷,從無到有成就這條水圳,灌溉總面積近2500甲,經過300年歲月,功成身退,從此埋入地下,它的大名就叫(王留)公圳。
   台北人,可能知道四川都江堰,也可能知道新疆坎兒井,但,可能不知道在他身邊的-母親之圳(王留)公圳,從那到那?誰建的?建多久?功用有多大?還在不在?這些種種,將由我們的走訪而重新向諸位來陳述。

(王留)公圳的開發史(由何文賢老師提供)

談(王留)公圳,近來研究學者不計其數。由參加文山學何文賢老師來做重點說明:

1、由郭錫(王留)成立團隊開鑿(郭氏生於1705-卒於1765)
2、1740-1760(乾隆5-25年)共20年才完成新店石硿引水道(1753年由大坪林五庄接手開通)
3、1761年搭建平底木木見水橋,灌溉用水橫渡霧裡薛溪(景美溪)
4、1762年全線正式運作(?),輸水灌溉台北大安、松山
5、1765年以水缸相接暗渠(取代木木見),被洪水沖毀,郭公辭世
6、1767年郭氏兒子郭元芬改設剪刀(木見),並修築碧潭取水口。
7、1901年私人埤圳改為公共埤圳,由官方管理
8、1907併霧裡薛圳為(公共埤圳王留公圳組合)
9、1908年日治改木(木見)為(王留)公橋並局部改道
10、1963因防洪拆除(王留)公橋改以虹吸管輸水
11、1971完成(王留)公抽水站取代攔水壩取水
12、1985(王留)公抽水站及全線幹道報廢

郭錫(王留)生平(參考景慶社區協會刊物)

郭氏生於1705年,漳州南靖人,來台原住彰化,1736年率家人北上定居台北中崙附近,於興雅庄一帶開墾(松山五分埔 基隆路一段 南京東路五段附近),尋水源找新店溪青潭附近,經探測、繪圖,雇工,開水路以灌溉農田,於1740年動工,其中最困難工程為新店青潭引水石硿墜道工程,及跨越景美溪木木見橋工程,為與原住民溝通,郭氏取原住民為妾,並雇用原住民為護衛。
其中引水石硿開闢,工程艱鉅,財力須龐大,於1753與大坪林五庄合作接手開通。
                                           
木木見橋
新店開天宮下方之引水石硿隧道
                                     
郭錫(王留)像



(王留)公圳的水道地圖

近來研究工具進步,由大台北水圳地圖來呈現,最為清楚。新店段,原由青潭取水,後改由碧潭攔堰取水,地圖呈王留公圳與大坪林圳並存狀況。大坪林圳灌溉大新店區農田面積約有460甲。
原王留公圳取水口在青潭,後改在碧潭



經景美溪,有木木見橋、王留公橋、及1908年水泥橋之不同位置。
景美段 跨景美溪不同時期有不同路段

 流入公館後,王留公圳沿蟾蜍山山下一路向東,灌溉大安松山等地區,含原西、東幹線約灌溉2000甲農田土地。
西邊為原霧裡薛圳   東為王留公圳大安松山段

新店碧潭頭的飲水思源


了解王留公圳來攏去脈之後,我們一行人在何老師帶領下,來一趟新店段的(尋圳之行)。出了新店捷運站,往溪邊走,眼前是風光明媚的新店碧潭,吊橋橫跨兩岸,下方是工程浩大的高速公路公路跨越橋,橋下有一座紀念碑,題名(王留公史蹟)(飲水思源),記載郭錫王留父子開闢圳道始末,這是1975年蓋高速公路時重立的碑文。


捷運站出來
                                       
碧潭及吊橋

高速公路下方




王留公史蹟紀念碑

背面(飲水思源)

抽水馬達取水口

下方即是抽水馬達取水口,這是1971年的遺址,郭元芬時代1767築竹蛇攏堰攔水取水,就在這附近,並有水匣門設備,後方仍存有抽水馬達機房及水道遺址,但來新店玩的人知道不多,實在可惜。
引水原址

抽水管路

水匣門

抽水馬達機房

引水道遺址

(王留)公農田水利會新店大樓

往堤防走去,這裡是王留公農田水利會新店大樓。1760-1901原私人水圳產業(郭家,後賣給板橋林家),掌管台北2000甲農田灌溉。1901日治時期,為有效經營收歸公有(成立王留公水利組合,由政府主管擔任),1950年以後成本王留公農田水利會,是法人組織,半私半公組織。附近留有一些歷史古蹟,堤防上的碑柱,開圳有功人士的萬善祠,及王留公水利組合送給文山神社的紀念石碑(原在吊橋另一頭的文山神社)。
水利會新店大樓

堤上碑文

水利組合遺物


萬善祠


從這就走向景美橋頭,約有3、8公里,全部遺址仍在,只因不同地段不同使用,保留不一樣的面貌,我們今天就來掀開歷史記憶。

新店碧潭到中華路段--(2000年左右治理的面貌)力行段(近1500公尺)

曾經經新北政府整治,投入心力,力圖誏這條有歷史價值,養活近200年大台北近2500甲農田的偉大水利工程,能呈現在當代人的眼前。上層是排水系統,下層是污水系統。加上綠化工程,呈現一片美景,但,愈往下走,污水愈來愈多,當初美化的效果似乎未達理想?一個親水步道,如何維持?如何與居民亙動?如何活化古蹟歷史?看來不是只有硬體工程部份,更需要社區全體居民的護持與參與。不管怎麼說,這一段是王留公圳古蹟留給世人最好的一段。
                                       
紫色圳段  復原段

第一次景觀

還有魚

步道 綠牆

小橋 流水


欄杆

污水漸多

景觀招牌

過水橋--與大坪林圳交叉而過

繼續往前,經大坪林12甲支圳,要達立法院檔案室之前,來到過水橋,顧名思義,就是大坪林圳西幹線與王留公圳交叉點,大坪林圳在上,且有控水匣與泄洪道。
12甲支圳










大坪林圳遺址

 順勢走到大坪林圳遺址,就是一條污水排水道,命運何其坎坷,若論今日管轄單位,應是王留公農田水利會,問題該如何處理是好?新生街13巷附近。
                                   
在此附近

大坪林圳遺址

新店王留公公園--從中華路到中正路段(近400公尺)


到立法院檔案室前,仍有一段未經整治圳道,到了中華路是一條楓香道,過了中華路,進入一段由圳道整建的王留公公園,近400公尺長度,一直到北新路與中正路口的攀岩場。如果,圳道已無功能、又會製作環境污染,如果是附近居民,可當成公園,應該是上上首要選擇。除非,有更好方案。
                                   
中華路

旁有一欄杆圍住

內有圳道


過中華路

進入公園 圳道在下方
                                       
綠意映然


到攀岩場

七張段-隱沒在大樓下方(近900公尺)

過了中正路,沿北新路旁前進,走進忠誠里,沿建國游泳池後方,來到建國里,聽說是環保的優良社區,對圳道也不遺餘力維護,過了明德橋,來到加油站後方,繞道出北新路,走向加油站。這一段未經整治,但仍見圳道遺址。也算乾淨維護。
                                  
大樓下方









建國里附近

明德橋


前方為加油站  過不去

在此  右出北新路

穿越越北新路到文化市場-民權路口(近400公尺)

到加油站口,過了在民族路邊,一排五金行立在北新路與王留公圳道之間,在此爬上路橋,王留公圳穿越北路,(路是後蓋的)來到文化市場口,這一段因有市場關係,為全段最有異味的一段。                                          
                                                     
黃色段-多變化用途段
五王行後方圳道

一排五金行

車水馬龍北新路

大坪林文化市場攤販區

休市日

攤販後方圳道

污水排放
 愈接近民權路,圳道加蓋變馬路了,大樓後門變成金店面,由於接近大坪林捷運站,附近店舖租金動則10萬起跳。
車庫在圳道上方
                                     
接近民權路 加蓋變馬路

有特色的教堂

加蓋   後面變店面了

大坪林捷運站後--到景美溪段(約500公尺)

有加蓋變成自行車區,有成為停車場,有成為人行道,與景美段愈來愈接近。過了復興路,則又回復圳道,這裡沿此圳道走快樂旅社前方為1908-1963日本期水泥橋,走快樂旅行後方為1760-1908(王留公橋 木木見橋)  ,走順安街為現在景美橋1963-2009-2017(第3 代 第4代)

大坪林捷運站

U bike停車場

人行道

人行道


過了復興路的圳道

圳道穿越路橋

前方為 快樂旅社

第3 4 代景美橋

景美溪(第1 代在景美街許興泉樓-快樂旅社後 中興路尾)


第2代水泥橋河床遺址1760-1908(快樂旅社前到景文街)

結語

一條大台北在近300年前開闢的水圳,重要性有如今日的翡翠水庫,當年漢人才開始進入大台北地區拓荒,與今日景象、有如天壤之別,郭氏開闢水圳,一定想像不到300年後的大台北。台北不是一日形成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舊時代的記憶不必樣樣保留,但,這條水圳,養活儿世代的先民,從荒蕪之地到良田,從良田到馬路到今日高樓大廈,真可謂滄海桑田,神奇之至。何其有幸,在新店碧潭湖畔,留下飲水思源的歷史遺址。新店近四公里的遺址,力行段,經一番整修,如何誏人們親近與誏歷史活化,還需投入歷史意識與社區力量。中華路公園段,可說是全段最無異議之段落。七張段與大坪林段,如何兼顧遺址與衛生景觀,還需新北政府與水利會與社區力量做一番整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