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走讀景美--梘美的故事

景美橋夜色2017


梘尾地名的由來與演變(梘尾 1762年-景尾1895年-景美1950年)

    景美在台北並不算大,發展也不是很熱鬧,但,景美一直是台北南區一個交通樞紐。每每行經世新大學前,前方新穎景美橋倒影,總會想起這裡有無數故事有待去發掘。這次,有緣參加文山社大, 由何文賢老所指導(文山學)課程,提供完整資訊與歷史圖片,及萬慶里(景美鄉土專輯)圖片,加上實地踏查,經三個月的課程,總算有初步的認知,並將所學做一個整理報導,期待各位指正。

     景美進入漢人開拓時期,推斷在清乾隆時代,繁榮在嘉慶道光時期(1837成街肆),名(梘 尾)出現在1762年瑠公圳建成之後-日本時期1895後改為(景尾),台語音相同,一直到1950民國39年改為台北縣景美鎮,才出現(景美)二字,1968年民國57年歸入台北市景美區,1990年民國79年又與木柵合併,名為文山區,景美就只留下(景美捷運站,景美國中小,景美街,景美里)名稱。
而行政區地名使用近200多年歷史的梘美 景美就這樣消失了,值得我們記錄與保存。

(梘)尾地名  來自瑠公圳的開發

  為何稱為(梘)尾? 木(梘)是什麼? 與瑠公圳是什麼關係?瑠公圳如何跨越景美溪?瑠公圳在景美流經(景美街)還是(景文街)?還有什麼圳? 以前鐵路在那裡?以前台車路在那裡?這些疑點,是我參加這堂課想釐清的主題,經何老師課堂說明及實地踏查指導,以下內容逐一說明。

瑠公圳與霧裡薛圳的開發

瑠公圳此圳道的開發,是由郭錫瑠父子,結合地方人士,於1740年開始,為建一水圳,引新店溪水,進入台北盆地灌溉東區農田,經過20餘年努力,終於1762開通。原在此地,更早約1725年有一水圳,是自木柵埤腹鯉魚山側引景美溪(原名霧裡薛溪),進台北灌溉台北西區農田,名為霧裡薛圳。(附圖,兩圳道路線)

何老師手繪路線圖
                                  
木梘原貌,新店端名梘頭,此端名梘尾,於是有了這一地名。灌溉面積約700甲。
                                       
1898-1910台灣歷史地圖(中研院)
第一代木梘橋1762完工(約1874年外國人拍攝)
                                   

跟何老師走入景美時光隧道

第一景觀點是(文山劇場)

今天,我們由何老師帶領,在景美捷運站1號出口集合。第一景觀點是(文山劇場),原是景美區(鎮)公所位置,這是一兒童劇場,內有一裝置藝術品(  文山戲林   ),活潑生動。



二、景美集應廟戲台前空地

從這裡可看見集應廟廟頂,但許多人就是找不到集應廟。廟方計畫將來能重建廟前廣場,誏這裡成為景美重要地標。
捷運站出口
廟前地標不明顯
                                       
景美地標    集應廟未來藍圖

                                     

三、車前路代表景美交通樞紐(火車與公路)

車前路只有83.3公尺,原一端是景美火車站前的一條路。 日治時期,私人(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蓋了萬新鐵路1921(萬華到新店10.7公里),景美站所在。看看何老師所提供古時照片。一端火車站一端公路局車站。現有捷運取代原火車,站名仍是景美。(當時是景尾)。鐵道的前身是1919年輕便車,有南門到新店,景美到木柵、石碇,萬隆到興隆路等線。
車前路
                                       
1919輕便車

當時火車

日治期  景尾站內月台與軌道

四、景文街上

走在景文街上,這裡是1908年,日本政府將水圳收歸公有,統一規劃,將瑠公圳原走(景美街),遷移建新的水陸兩用橋,才走景文街。
1908第二代瑠公橋

水圳水量大

張傳生醫師,文山診所張醫師留存歷史見証

1968年北市府把水圳加蓋,圳道才消失在人們眼前,成為今日景文街。如今高樓出現,原有老建築一棟棟消失,路旁義興樓,已經營70-80年的百年老店,是活歷史餐館。創於1936年,原名義興公共食堂,光復後改名義興食堂,1983改義興樓。
百年老店

已消失的僑興戲院,文山第一棟四樓

路邊遺留大旅社

旅社有早期澡堂與外露水管造型

約有數十年的4樓建築物 ,不久會逐一消失 。 右是公有市場

五、百年景美國小

創立於1897年,1904年在此建校,校內有二棵百年金龜樹,是來自墨西哥品種,葉像金龜而取名,校旁第凡內大樓邊,有二棵茄苳樹,列保護古樹,(葉可當泡茶)。校前有主題藝術創作品,取材自景美街48號建材加上現代創作,也算是傳承古物文化。各國小圍牆壁畫,如能與景美歷史相關,相信對提升景美人歷史光榮感,會有大作用。

百年老樹-金龜樹
                                   
葉如金龜

公共造型藝術

六、百年瑞泰麻油(今與昔) 

老照片與現今店面對比,時光瞬間倒轉100年----
老照片瑞泰油行,店前有水圳

                                       
何老師本尊手持老照片做對比

七、1908年見証歷史鐵証 (開道碑)與四代景美橋

1901年日本政府將水圳收歸公有統一管理,1908年將(王留)公圳圳道移景文街,將景美街填平及開通往木柵一段的道路,由政府與地方人士出資,建碑以紀念。碑文由清末台灣最後一位舉人(高選鋒)所寫,石碑在1980年建堤坊時被遷移到228公園,景美國小100周年1997時才移回現址。石碑尋回過程相當不易,有必要好好保存此古物。如加亭保護,與文字說明開道源由。
開道碑
景美橋(第四代)2009-2017至今,為景觀橋-,下方為單車道與河濱步道--
                                       
2010第四代橋-迄今
2010第四代橋-迄今,上有景文街146巷標示(頂溪洲)

景美橋(第三代)1955-2010,新店順安街到景美的景文街 ,民國時期,水圳功能改採虹吸式水管輸送。
1955-2010第三代橋
瑠公橋(第二代)1908-1963(新店快樂旅社前--景文街),上有馬路下有水路,還有輕便車道(輕便車也有一條通木柵深坑石碇線1919)。鋼筋水泥瑠公橋灌溉面積由原700甲提升到2000甲(水利組合)。並立有打通通往木柵路,與填平原圳道景美街之開道碑。
1908-1963第二代(王留)公橋水陸兩用
                                     
瑠公橋旁為景美橋1963

第一代木梘橋,1762-1908,由梘尾 許興泉古宅地到梘頭新店 中興路尾。圖片顯示圳道通過老街景美街頂街,兩旁已有屋舍,這裡是頂街。原是平底橋,易為人踩踏,後被洪水沖毀,1765後郭錫瑠子郭元芬改菜刀梘。
1762-1908第一代木梘橋走景美街

 許興泉豪宅,曾是以前渡口所在

許興泉豪宅與石門宮,說是當年河岸第一豪宅-192ˊ-19ˇㄢ完工--因1982木柵路與景興路先後拓寬而被拆除,曾淪為荒宅,如今也改建大樓,但保留許興泉堂號紀念,得建築獎。下方渡口,即景尾渡口,位於梘腳潭,是溪仔口渡口淤塞後,往上遷移的景尾溪渡口,推斷在1831年之後的道光年間。
                                         
1928-1929許宅與石門宮 圳道已遷移
                                     
許宅下方還有人在洗衣服

拓寬馬路許宅被荒廢20年
許興泉大樓
                                                   
百年老店 南方食堂

九、石門宮已被拆

石門宮,景美第一條水圳(霧裡薛圳)穿越圳後山,1839所建宮廟。因道路拓寬1982而被拆除,1908年因日本將瑠公圳與霧裡薛圳合併,廢掉景美到公館水圳道,霧裡薛圳圳道成為今日景後街。
                                       
                                     
曾經石門宮欲重建之廟址

 十、景後街為霧裡薛圳圳道遺址

霧裡薛圳由木柵埤腹,鯉魚山引水進景美 公館,灌溉台北盆地左側,由姓周人士計七人合股開闢,也稱周七股圳,曾經與瑠公圳並存100多年,直到1908年日本政府整合水圳,如今景後街一直到景行公園景美國中側,皆是古圳道水道,(附圖),推測是霧裡薛圳圳道路
線。
左邊為霧裡薛圳路線
                                                 
1898-1910古地圖,埤腹有引水道路線


景後街208-202號為霧裡薛圳圳道遺址寬3米 
景美老街已繁榮近200年,從木梘橋開通1762到成街肆1837(萬慶鄉土文集),正面臨改變衝擊。菜市場,小吃攤,百貨夜市,熱鬧吵雜,下街加蓋到頂街衰落。
                                          
老景美人才知梘美古地名
頂街

以公有市場起叫下街

下街老店恆茂葯行

張醫師文山診所另一面

加蓋老街

下街,仍是傳統攤販

十一、進興宮(土地公廟)

景美街地方守護神(進興宮土地公廟),原建於1934年,是老街下街商家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生日,必有單獨繞境活動。土地公神像前,有文武判官,為一大特色。傳說土地公原看上,特別照顧外人,後改為平視,一視同仁之意。

有左右護法神

2007翻修

十二、景美集應廟 市定古蹟

供奉,以美集應廟,1860年原建在景美國小邊,1867年遷移現址。主供奉保儀尊王-  保儀大夫 及林氏夫人。這是河南唐朝時,安史之亂,死守睢陽城,力保大唐江山江淮米倉,之烈士功臣。林氏夫人,因缺糧而獻身,封申國夫人。唐肅宗封為雙忠廟祭祀。本是河南地方神,安溪人祖先9 世紀末自河南遷福建安溪18世紀初再遷台灣,皆集体感應神明保佑,而名集應廟。台北 景美 木柵  萬隆皆有集應廟,是高張林為發展而分開祭祀。大德禪師是楊五郎,與高家是姻親。台灣集應廟共有18座。尪公同時也是驅虫害之神,每年農曆元月迎尪公,古時是台北民間大事,景美集應廟曾有300分身,以供應台北各區信眾需求。


集應廟是兩廊兩護室之建築(參考集應廟簡介),經三次整修,應廟1894光緒20年增左護龍,有(大平世澤)匾紀念,大正十三1924-1926增右護龍,有(威鎮東瀛),(南閩遠服),1959-1960增(中正台)戲台,留下(澤普黎庶) (神靈顯赫) (安邦護眾),2003-2005留(睢陽傳徽)及廟前石碑

(1)外觀廟頂

外觀最顯眼之特色為前殿廟頂之剪黏,有福祿壽三星拱照(福星高照),三星邊是一對龍身魚尾之鰲龍,(喜吃火,防火),再來是左右各一條龍,(四爪,像徵與帝后級廟宇有別),三星下方是王母娘娘,及八仙祝壽。四個齣頭分別是(自右而左)周文王聘姜太公   楊宗保大戰穆桂英  ,封神榜 姜子牙 戰聞太師  堯聘舜(大象助耕田)等民間故事。前殿是三川式造形,兩進兩殿兩護龍。
                                          
福祿壽三星拱照(福星高照)


龍身魚尾之鰲龍與四爪龍
                                     
王母娘娘,及八仙祝壽

周文王聘姜太公  

                                          楊宗保大戰穆桂英  

封神榜 李靖與 三太子大戰聞太師 

 堯聘舜(大象助耕田)

廟前柵欄為清代廟宇建築特色
                                     

(2)廟內重點特色

進入傳統廟宇,一般是左青龍(進)  右白虎(出),通常不走正門。以示尊敬。
                                       

             左青龍(入口)
右白虎(出口)

兩側石雕二般寓含好意。左有旗 葫      右有戟磬,像徽 祈福 與吉慶
                                         
旗與葫 ( 祈福)

戟磬(吉慶)
兩隻石獅與石枕,為穩定兩扇門用,石枕又稱乞丐石。早期乞丐會坐此石乞討。公獅含球,有祈求之意。母獅逗小獅。傳說石獅是1867年留下之古物。
                                       
石獅

石枕

(3)殿內匾額

最早為同治六年1867年之(大平世澤)   大正十三年(1924年)之(威鎮東瀛   )

                                         
又有高姓名人賜匾 高魁元  高玉樹
文物又有義樂軒之七爺  八爺之歷史古物及出巡文物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繞境。原頂街奉石門宮,組文義軒北管,下街奉進興宮,組文樂軒北管,互相較勁。光復後兩陣頭合併為義樂軒。不再較量。
出巡文物

                     義樂軒之七爺  八爺

集應廟年間行事

石材年代久遠之交趾燒,及不同時期之建材砂岩 觀音石,及大正十三年碑文曾被改為民國十三年,有一塊未改回來。
交趾燒

砂岩柱(久)

觀音石柱(近)
                                     
未被改回大正十三

大正十三年重修

饒富意義之四不足警世畫。敬告世人當知足。彭祖焚香祝壽年,石崇巨富苦錢,漢武稱帝欲作仙、嫦娥照鏡嫌面醜
                                       

廟內一付對聯,描述早年景美街庄的熱鬧情況,(景山展畫屏脈鍾寶剎千人拜。溪水環玉帶波朠華堂萬點光)。
                                         


新圳道走景文街1908年後與老圳道1908以前走景美街交會點。
景美街老王留公圳道與1908新圳道交接處

十三、義興樓名菜

   參觀完畢, 由何老師帶領同學一起來義興樓品嚐百年古早味,也誏老街之行,更深刻体會古老味道,為此行程劃下完美句點。

義興樓古老招牌

八卦窗

水蓮菜 蛋酥冬粉 菜圃蛋

雞卷 芋頭酥 炸豆腐

腰只麵線

香酥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