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走讀景美-市定古蹟 景美集應廟






與移民有關的景美集應廟歷史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黃巢之亂起,高張林家族遷移入福建,由河南地方守護神-張巡、許遠庇佑,平安抵福建。遷移過程有集體感應,故在福建安溪建集應廟祭祀。
康熙末年,福建生活困苦,居民再度遷移台灣,由淡水--北投,順淡水河而上,抵景美溪仔口上岸。感恩張巡許遠庇佑,在1860年於景美國小右側建景美集應廟恭奉保儀尊王。1867年,因淹水與風水遷建廟於現址。因感恩恩公庇佑,又稱恩公、尪公。
台北集應廟分佈在北投稻香、小坪頂、及景美三處。1840年、艋舺發生泉州頂下械鬥,三邑與同安人交戰,同安人退居大稻埕。景美高張林家族,處於兩者之間意見相左,決定分開恭奉。於是高家於景美,林家於萬隆,張家於木柵,各自興建所屬集應廟來奉祀保儀尊王與林氏夫人。
                                                   
2013修建石碑
1960年修建石碑

大正十三年(被改成民國十三年)

集應廟主祀神尊的由來

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信眾稱(尪公),集應廟又稱(尪公廟)。保儀尊王相傳是武將張巡,在唐玄宗安史之亂時與太守許遠死守睢陽城,以3000人力抗十萬人,兩人忠肝義膽,壯烈成仁,保住江淮穀倉免於淪陷,確保大唐江山。後,韓愈上書,唐肅宗時下旨,建廟奉祀張巡、許遠,名為雙忠廟,為歷史上當朝戰死蓋廟紀念之唯一忠臣。宋代追封保儀尊王 保儀大夫,民間一般稱張巡是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亦有兩者稱號互換之說)。另外、木柵有人另成立忠順廟,主祀保儀大夫,不知何時起稱保儀大夫是張巡。(汐止也是)。
景美集應廟正殿龍邊(神明座向左邊),奉祀保儀大夫,大德禪師、福德正神。大德禪師為宋朝楊家將楊五郎,與高家有聯姻,遷徙時亦庇祐而奉祀。正殿虎邊奉祀林氏夫人與媽祖,林氏夫人是保儀尊王愛妾,於睢陽戰役捐軀,供士兵充飢,令人動容,受封為申國夫人,一同奉祀。
                                         

保儀尊王
                                       

保儀大夫 大德禪師與福德正神
林氏夫人與 媽祖
廟左右廂分別奉祀文昌帝君、太歲星君、中路財神趙公明,以滿足民間信仰求功名、保平安、想發財之需求。民間財神普遍區分為:文財神(比干)、武財神(趙公明,左手持元寶,右手持節鞭--意為求正財政)、偏財神(福德正神)。
                                      
文昌殿

財神殿

景美集應廟神格特殊性

保儀尊王有功受封被祀,成為遷移保護神,到福建安溪。又到台灣。如同客家人祀三山國王、義民廟,三邑人祀青山王、廣澤大帝,同安人祀保生大帝,安溪人祀保尊王、清水祖師。
又在開發初期,因是武將是戰神。又傳說玉皇大帝賜有驅虫神格,庇佑稻穀成長,防虫害。古時大台北淡水河流域,有(迓尪公)習俗,即迓保儀尊王到各處巡視,驅虫避邪,所以,景美集應廟最多時,有300多尊王分身,供各處信眾迎神。六張犁、中山區皆有。台灣民謠(桃花過渡),即描述(正月人迎尪)的故事,流為民間盛事。
                                       

景美集應廟歷經一次遷移與三次整修(留下匾額証明)

1860年於景美國小南側建廟,因淹水與風水,1867年遷移現址,於1924年新店景美大水災而修建,1959-1960擴建戲台與修建,2013-2015修建。1985年經政府公告為景美地區三級古蹟。
每次擴建整修,都有留下匾額,1867年匾(大平世澤),1924年(南閩遠服)、(威鎮東瀛)
,1959匾(神靈顯赫)、(澤普黎庶)、2013匾(睢陽傳徽)、(安邦護眾),分別懸掛於廟內。
廟口石碑文,則記載集應廟建廟經過歷史。
                                       
                                   
1924
                                       
1924


1959
                                       
1959

                                       
2013

                                     
2013




景美集應廟建築特色

集應廟位於景美舊街北端,廟埕與與景美老街相接,反應出集應廟與景美舊街形成有密切關連性。全廟呈(兩殿兩廊兩護室)格局,清代先建左護室(呈砂石柱),日治大正年間再建右護室(呈紅磚柱),廟埕有一水泥構造戲台,應是1959年修建時所添建。
                                       
兩殿兩廊兩護龍
戲台(水泥、民國1959-60)


左廂(清代、砂岩建)
右廂(大正,紅磚)

一、前殿屋脊:
 呈三川殿 三川脊造型,中間明間(中門)上方屋脊(中央)站立(福、祿、壽)三神仙---意為(吉星高照)剪黏。
明間屋脊(吉星高照)。

三仙兩旁為(龍首魚身)之鰲魚--意為(鯉躍龍門),又鰲魚喜吃火,有防火平安之意。脊下方有洞為(西施脊),脊肚處為(王母娘娘),旁有(八仙),是(八仙瑤池慶壽)之(泥塑)。(吃蟠桃延年益壽)。左右兩邊次間(邊門)屋脊上,為五爪龍,呈雙龍保護。屋脊上的燕尾及垂脊上的花草人物(剪黏),工法精湛。

龍首魚身)之鰲魚
八仙瑤池慶壽

次間屋脊五爪龍
二、正殿屋脊:
為單純一條龍大脊,脊上是雙龍護塔造型。
                                     

三、四垂脊四牌頭:(由左而右)泥塑+剪黏

姜太公釣魚(周文王聘姜太公)、穆桂英大戰楊宗保(降龍木故事)、姜子牙大戰聞太師(封神榜)、堯聘舜(四聘之一)(大象耕田)
周文王聘姜太公

穆桂英大戰楊宗保

姜子牙大戰聞太師

堯聘舜

四、其他特殊處:

瓦當與滴水、獅子抬墀頭(大正十三年)、吊筒(豎材)、兩角落台基石礎的鯉魚躍水、龍蝦出水(晉升甲地)。對聯。
瓦擋與滴水

獅子抬墀頭
                                       

鯉躍龍門(左)

晉升甲地
                                     
三川殿瓜筒

正門對聯:(景山展畫屏 脈鐘寶剎千人拜 )  (溪水環玉帶  波映華堂萬點光),描述景美集應廟位處仙跡岩山下,面對景美溪新店溪的寶地,香火鼎盛,古時景美渡口附近頂街、下街的熱鬧景象。




五、廟的正面呈紅色木柵欄:

三川殿步口廊下木柵欄,為清代寺廟普遍做法,其他地方大部份已拆除,集應廟仍保有此傳統。
                                     
清代木柵欄杆
                                   

六、三川殿步口之左右堵:

廟步口(即廟簷下未進廟門處)左右兩邊對看堵,左邊(以神明坐向為基準)是龍邊(入口),右邊是虎邊(出口)。壁堵由上而下區分為四層:頂堵、身堵、裙堵、地牛(櫃台腳)。
左身堵:雙龍搶珠(龍邊入)

                                     
左裙堵:賜福與螭虎繞爐萬
左龍邊最外側是:祈求
祈求
右邊是虎邊:雌虎小虎對視,旁有假山、老松、竹林,在溫煦夕陽下,有舐犢情深之意。
雌虎小虎對視(舐犢情深)
右側最外側是:吉慶(表達常民心願)
吉慶

七、中門兩側:螭虎石窗

各由四隻螭虎圍繞,左邊是(天官賜福),右邊是(天官如意),表達(福氣如意)。

天官賜福
                                                     
天官如意

八、中門側門間四花矸堵:

 四個花矸堵  春茶、夏荷、秋菊、冬梅



騏驎轉頭(不忘本)

九、門口石獅:

以觀音石雕成,有鎮守廟門、歡迎賓客之意。左雄獅,踩繡球,口含珠,頸繫鈴,(有求必應),右雌獅,逗幼獅,唇露舌。石獅除鎮守外,也是穩固廟門作用。雄獅背上有(同治丁卯年(1867))落款,胸前有大正甲子年落款(1924),推側原石獅為1867以砂岩所雕,因年代久而剝落,於大正以觀音石重置。

十、龍柱:

三山殿入口龍柱,創作於大正十三年,單龍盤於八角石柱,頭下尾上,中間穿插封神、三國人物。
                                       

正殿龍柱:也是八角柱,龍首居下,龍尾朝下,取從天而降之勢。加上雲朵、波浪、及八仙場景,使靜態石雕有動態躍動感。
                                        

十、門神:

中門門神是秦叔寶、尉遲恭,(唐太宗與龍王故事),左側是合境平安富貴,右側是多福多壽多子孫。
中門秦叔寶

尉遲恭

合境 平安

合境富貴

多福壽

多子孫

十一、廟內前殿上方(四不足警世語)

一般民眾信眾到廟裡拜拜,不是求平安,就是求發財,求順遂,求建康。台灣廟宇正是一般民間信仰的反映,但,自古先民即了然這種人心趨向,特在廟宇彩繪當中,加上這四則警世故事,以勉勵眾生當求所求,不可不當陷入(貪 心 不義)之途。四則警世故事為:1彭祖焚香延壽年 2石崇巨富苦無錢 3漢武帝君欲作仙4嫦娥照鏡嫌面醜
                                       
彭祖焚香延壽年
                                     
石崇巨富苦無錢


漢武帝君欲作仙
                                       
嫦娥照鏡嫌面醜

十二、大木結構

前殿是二通三瓜,正殿是三通五瓜(通樑與瓜桶),斗拱、托木(插角)、員光(兩柱之間,穩定柱樑之間的直角)。
三通五瓜
                                       
二通三瓜

正殿鰲魚托木(插角)

正殿獅座(斗抱、斗坐)

員光(兩柱之間)
                                     
雞舌

                                     
斗拱與豎材(吊桶)(垂花)


十三、水車堵(水斜堵)交趾陶與法器

 於過水廊邊有左右兩處交趾陶,交趾陶下方有神明出巡用的法器 ,法器 後方有七爺 八爺,是原頂街石門宮-文樂軒,下街進興宮義樂軒,(當時的南北館樂器陣頭組織,常拚場在進行),後合併改為文義軒的陣頭文物,代表景尾歷史的一篇文章。



法器
                                         
法器
                                       
八爺

七爺


十四、屋脊山牆:

有山間彩雲,下方有一鳥踏設計,建築設計連鳥禽都考慮,實是一大驚奇。
前殿山牆與鳥踏

正殿山牆
                                     
護室火形馬背

十五、廟的節日與未來遠景

集應廟綜合大樓正在興建中,(即在廟後方),地上三層:做為商業、辦公、香客用。地下三層做為停車場,改善車輛進出問題。待前方攤商產權做合理解決,將在捷運出口正面,興建牌樓,當成景美地區重要指標,連接集應廟廟宇博物館、景美市場商店街、仙跡岩、與景美老渡口自行道,使市店三級古蹟帶動景美新的未來發展,再展尪公的神威。



未來藍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